私人产权是最有效的产权,私有产权制度是最具效率的产权制度形式。
三是,一旦中国房地产崩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将是不堪承受之重。(4)收入增长的趋缓和收入分配的变化。
一是,国内的货币超发情况已非常严重,通胀预期不断推高,未来有必要减少货币发行。而一般来说,在巨大的房地产泡沫面前,最坏的办法就是短期内刺破它,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改革,尤其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来慢慢的消解它。鉴于此,我奉劝大家:一是在推出房调政策前一定要小心谨慎、全面衡量其利弊,千万不能推出太严苛的政策,以避免出现黑天鹅事件,短期内刺破房地产泡沫。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还将不得不继续倚重于土地财政。这种逻辑推理可靠不可靠呢?会不会成为现实呢?我不敢断言。
在伦敦商学院的研究员NassimNicholasTaleb看来,我们的世界是被极端的、未知的、不可能的事情主宰着。房地产总需求的急剧萎缩将会导致房价的下跌。另一个目标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为整个经济注入活力。
第四,小私有化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1)由于商业、服务业、小型工交企业转换了所有制形式,提高了市场适应能力,得到较快发展。(5)实行私有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所有制形式,都必须实行自由经营,即使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出现在市场。1.私有化的主要业绩第一,由于俄罗斯以较快速度实现了私有化,从而打破了国家对不动产与生产设备所有权的垄断,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经营多元化的新格局,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方案:企业职工有权按国有资产委员会规定的价格,购买占企业法定资本51%的普通股票(有投票权),即使职工的股票达到控股额,以体现企业归职工控制的要求。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获得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获得企业经理、工人、地方当权派和广大人民的支持。我们需要把上述这些人都变成自己的同盟者。
这些因素也是导致俄罗斯在转轨初期产生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私有化企业在俄罗斯企业总数中的比重与其生产的产值占全俄GDP的比重均约为70%。1992年俄罗斯公布的用于指导私有化的法律文件《俄罗斯联邦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法》规定:国营企业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是指公民、股份公司(合伙公司)把向国家和地方人民代表苏维埃购置的下列资产变为私有:企业、车间、生产部门、工段和从这些企业划分为独立企业的其他部分。因此,所有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不论其转型方式与最后达到的目标模式有何不同,都无例外会涉及所有制的改革。
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里可以看到,全盘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又在体制上保证了国有经济的巩固与不断强化。正是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私有化战略的选择。在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前苏联完成了从多种经济成分变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
在其他股份公司(合伙公司),以及合资企业、商业银行、联合企业、康采恩、联合会和其他企业联合公司资本中属于私有化企业的份额(股金、股票)。根据该规划,俄拟于2011-2013年对包括10家超大型国有公司、117家联邦单一制国企、854家股份公司、10家有限责任公司和73处不动产在内的国有资产实施私有化,范围涵盖金融、石油、电力、粮食、运输、农业、化工、石化等行业,预计收益达1万亿卢布,约合350亿美元。
但正如前面已指出的,由于私有化是个广义的概念,因此,俄罗斯统计上使用的私有化企业所含内容很杂,它不只包括真正意义的私有化企业与个体经济,还包括租赁企业,承包企业,股份制企业,各种形式的合营、合伙与合作制企业。(4)与上述因素相联系,在改造国有企业过程中,没有考虑如何保护国有企业已经形成的潜力,而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匆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
国家和地方人民代表苏维埃在股份公司(合伙公司)资本中的份额(股份、股票)。当时以盖达尔为首的俄罗斯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实质,是建立在国家应不管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绝对没有效率这个总的思想基础上的,主张最大限度限制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应最大限度离开市场经济。俄罗斯国企改革的迫切性前苏联剧变后,独立执政的俄罗斯,在转轨起步阶段实施的是激进休克疗法过渡方式,目的是为了在短时期内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第五,通过私有化也没有达到大量增加预算收入的目的。但问题是国有经济的效率低下,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上组建的超大型国企又是垄断程度高的企业,这又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前苏联国有经济占统治地位这一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起,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这比小私有化复杂得多,进展也较慢,出现的问题也较多。)俄罗斯在1993年的小私有化中,采取赎买租赁财产办法的占42.8%,商业投标占44%,拍卖占9.2%,股份制占3.9%。
对此,被称为俄罗斯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毫不讳言,他说:俄罗斯实行的整个私有化是一种享有优惠政策的私有化。私有化计划落实情况:2011年,实施私有化的企业有319家,私有化收益为1210亿卢布。
货币私有化要实现的战略任务是:(1)形成控股的投资者,以期提高他们对长期投资的兴趣。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是建立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俄罗斯经济转型进程中,出现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互相融合与发展过程,因此,也可称金融工业集团。另外,针对前两个阶段私有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俄罗斯需要总结与整顿,因此,宣布今后不再搞大规模的拍卖。其次,还包括一系列的经济目标,如使国家摆脱亏损国营企业的包袱,减少财政补贴,回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金融寡头的出现,从其大环境来讲,是俄罗斯社会经济的转型。
俄罗斯私有化的构想是以西方产权理论设计的。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私人占有权为主要基础来实现产权交易与重组的机制。
俄罗斯确定的大企业标准是:截至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或工作人员人数超过1000人。俄罗斯通过私有化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使所有制结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企业不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
(6)从客观条件来讲,较为完善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尚未形成。他还说:考虑到当时执政当局在政治上还不够强大,刚刚组织起来的政府组织能力很弱等,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正确地按照经典标准推行私有化,使它自始至终绝对符合国家的利益,这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资产评估的价值与会计核算中的资产价值的严重脱节。这些都说明,在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私有化实际上是指国有经济的非国有化过程,所有非国有化的形式(包括个体、合作、股份等),都属于私有化的范畴。对实行小私有化的小企业的标准,各国都有一些规定,俄罗斯规定的标准是:到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净值不超过100万卢布,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第二阶段的私有化与第一阶段的证券私有化其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而后者主要是无偿转让国有资产。
这就说明,要把所有制变成真正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其方向应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统一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2)对部分以股份制形式实现私有化并又是国家控股的企业来说,企业的产权与责任并不十分清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类私有化企业,更多的是考虑国有财产的处理问题,不顾及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亦是合乎逻辑的:既然国家所有制是高级形式,或者像由斯大林亲自审定的、1954年出版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成熟、最彻底的,那么,任何对这种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必然意味着是一种倒退。(3)经济转轨国家的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在传统体制下,都忽视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十分落后,急需更新设备与技术,而私有化后的新企业主往往缺乏资金,没有新的投入。
所有制的改革是经济转轨的核心问题,而国有企业改革又是所有制转型的关键。现有企业和撤销企业(根据有权以所有者的名义作出这种决定的机构的决议)的设备、厂房、设施、许可证、专利和其他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资产。
发布评论